关爱月专家携手,助SMA群体守护“骨”本健康

八月是国际SMA关爱月。在这个特别的月份里,来自内地与香港多家具有丰富SMA诊疗及管理经验的医院的专家们携手合作,以严谨的医学思考与真挚的公益初心,共同制定了一份“SMA患者骨健康管理一般性指导原则”。


这份成果不仅是专家们临床经验的凝练,更是一份关爱月送给SMA群体的礼物。希望这份一般性指导原则,能帮助大家提升骨健康管理意识,让病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科学的守护,让坚实的骨骼成为他/她们美好未来更有力的支撑。


SMA患者骨健康管理一般性指导原则


制订说明:

2025年8月2日,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联合美儿SMA关爱中心、深圳市抗癫痫协会共同举办“第二届脊髓性肌萎缩症(SMA)多学科诊疗及护理专题学习班”。其间相关专家就SMA患者骨健康管理议题进行了专场闭门讨论。本一般性指导原则由本次闭门讨论结果凝练而成,经秘书组去标识化整理,形成面向患者群体的通俗版建议,并获全体与会专家确认。


参与讨论专家(按姓氏拼音排序):

陈凯珊 香港大学香港儿童医院

戴毅 北京协和医院

杜启峻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

冯林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

李惠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

罗序峰 深圳市儿童医院

毛姗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

秦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

孙丹 武汉儿童医院

周亚鹏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


一、为什么骨头会变“松”

  • 疾病本身:缺少SMN蛋白可能让骨头长得慢、丢得快。

  • 活动少:站立、走路、跑跳减少,骨头缺少“压力刺激”。

  • 日照不足:日晒不够,体内维生素D减少,钙就留不住。

  • 营养摄入困难:吞咽不好或吃得少,钙和维生素D容易缺。


二、骨头“体检”怎么做

1.抽血:钙、磷、维生素D、骨代谢指标。

2.骨密度检查:

  • 3岁以上:建议DXA(俗称“双能X线”)或QCT(俗称“定量CT”);主要看腰椎、股骨颈和全髋。

  • 3岁以下:医生会考虑其他办法(如X线+经验判断)。

3.检查频率:每12个月1次。

4.留意征象:反复腰、背痛可能提示椎体变形或压缩性骨折。


三、日常预防——把骨头“养壮”

1.补充钙和维生素D

  • 钙:每天400–1200 mg(个体差异,需遵医嘱)。

  • 维生素D:根据血清25OHD水平医生确定/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,使血清25OHD浓度达到30 ng/ml(75nmol/L)以上为宜。

  • 优先食补:尽可能多摄入牛奶、奶制品、豆制品、深绿色蔬菜、鱼虾、贝类。

2.晒太阳

  • 每天至少15–30分钟,尽可能露出皮肤,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。

3.动起来

  • 在康复师指导下:

- 强化脊柱和四肢骨负重的活动:坐、爬、跪等,尤其以站立为代表的直立位活动(最好能和晒太阳同步进行)。

- 强化背部、腹部、骨盆、髋周、脊柱周围等核心肌力,以及上、下肢肌力。

- 蹦床、抗阻踢腿,上肢上举等。

  • 跌倒:避免骨质疏松后的继发性损伤。


四、什么时候考虑药物治疗

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,可考虑启动药物治疗(家长应与主治医生具体讨论):

  • 骨密度Z值≤-2.0(或医生判断已接近)。

  • 发生过≥1次骨折(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、长骨骨折)。

医生会和家长一起权衡药物的选择:口服/静脉注射双膦酸盐,或新型单抗。骨质疏松药不仅增加骨量,同时也减低骨折风险。使用药物治疗,应配合以生活方式调节。


温馨提醒:

任何补钙、补维生素D、药物或运动计划,都应先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讨论确定后再实施。


本指导为一般性原则建议,因患者存在显著个体差异,请以主治医生个体化方案为准。